近年来,新式茶饮发展迅速,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000亿元。作为当下最热门的赛道之一,资本涌动,品牌密集排兵布阵,万千创业者提刀上马,但品牌想要从中突围也变得愈发艰难。

一片叶子引发的千亿狂飙

茶,世界三大非酒精类饮料之首。中国作为茶的故乡,传承千年的茶文化孕育出巨大的茶饮市场。目前,茶饮料已成为我国第三大饮料类,特别是新茶饮行业在近五年快速发展、风头无二。

但进入发展的下半场,新茶饮品牌所面对的较量,既有赛道内的多品牌的混战,更有其他赛道的跨界玩家,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新茶饮品牌难免落俗地陷入肉搏战中。面对多样化的产品选择,“挑剔”的消费者对品牌用户忠诚度越来越低,流量效应衰减等问题暴露,让不少新茶饮品牌被迫内卷,赶上新、拼低价、找噱头,逐渐沦陷在真假纷乱的市场环境中。看似繁荣的新茶饮赛道,热潮底下实则暗礁四伏。如何破局?各大新茶饮品牌十八般武艺上场,红海市场中的破局自救势在必行。

一店多能,“茶饮+”的业态跨界

一杯奶茶,往往不止于茶,也具有补充能量、社交、体验等功能。基于此,不少品牌得以探索“茶饮+”的边际,多种商业模式先后涌现。最初,借鉴以茶饮为主,甜品小食为辅的复合式售卖模式来扩大盈利点,典型的有如奈雪的茶,“茶饮+软欧包”模式,侧重在“饮+餐”补充功能。此外,还有“茶饮+雪糕+点心”(如爷爷自在茶)、“茶饮+火锅”(如凑凑火锅)、“茶饮+蛋糕”(如积慕の茶)、“茶饮+咖啡”(如鸳央)、“茶饮+集市”(如宋朝茶市)等各种模式,一店多能,试图挖掘新茶饮市场的增量空间。其中,诞生在重庆的新茶饮品牌初茶花月也提供了一种“茶饮+”思路:“茶饮+特产”。

初茶花月的自我迭代升级之路

对长年关注新茶饮市场的商业观察者来说,初茶花月这个品牌不算陌生。这个品牌发展势头迅猛,非常善于卷自己。为什么这么说,从它发展历程能窥见一二。

创立于2021年12月的初茶花月,在满打满算才两年的时间里,已经完成了多次迭代升级:只卖鲜茶的1.0版本,有鲜茶有鲜零食的2.0版本。如今,已经是“茶饮+特产”的3.0版本。近日,这个品牌更是进入成都市场,在市中心春熙路商圈一举新开两家店,践行“茶饮+特产”这一全新的复合型商业模式。

据初茶花月创始人黄丽英介绍,这一商业模式的灵感来自于文旅市场的火爆以及品牌自身的地域性。近年,人们出游热度高涨,避暑游、研学游、演唱会+旅游、文博游等市场火爆,旅游市场经过2023年重塑信心的复苏之后,在2024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峰,总体规模将超过10万亿元人民币,像重庆、成都这样的城市,有流量、有口碑,宛如一个巨大的金矿。而这些对诞生在网红城市重庆,本就擅长挖掘地域特色初茶花月来说,是个固本增量的契机——从前有地域特色的奶茶,现在店里还有特产,吸引的不仅是本地消费者,更有海量外地游客。

众所周知,近年来新茶饮品牌大打价格战,头部品牌凭借资本加持,赔本赚吆喝也无伤大雅。对于并非人民币玩家的中小型品牌来说,长期卷价格,无异于饮鸩止渴。类似于初茶花月这样的迭代升级,“茶饮+特产”新模式不仅绕开了价格战,而且借势旅游热,争取了更多的盈利点。

万变不离其宗,鲜茶是根基

当然,这一模式的成功绝非简单的两个行业的融合。初茶花月创始人黄丽英坦言,更为关键的是初茶花月自身始终坚守“鲜茶”这一根基。她反复强调,做这个品牌的第一要义是把手上这杯奶茶做好,希望能做到“凡出新品必须爆款”。

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特色,在重庆就把麻花、怪味豆、沱茶、梁平白柚、汤圆等具有重庆特色的元素,运用在鲜奶茶中,使茶饮具备来重庆必打卡的网红属性。同样地,在成都也开发了同样具有成都风情的饮品,譬如以四川峨眉毛峰为茶底的栀多少与遥栀不是雪。另外,也将茶风味引进特产中,如黑茶酥、豆花酥、杜甫登糕、花酿饼等糕点类伴手礼,实现茶风味与地域感的紧密融合,以市场罕见的产品特色,为品牌筑造起新的护城河。

像初茶花月这样,“茶饮+特产”模式,横向来看,是将两种不同的业态嫁接在一起,单一门店能为消费者提供鲜茶饮用和伴手礼购买的双重价值。纵向来看,能深挖特产在风味上的可能性,让土特产变得年轻又潮流,对味当前追求新鲜和特色的年轻消费群体。这些构成了它与其他新茶饮品牌的差异,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竞争力,最终发挥出1+1>2的效果。

不难预测,关于初茶花月这类针对商业模式的探索,未来有望成为更多新式茶饮品牌努力的方向。随着新茶饮在国内迈入“万店时代”,行业进入存量破局和品牌溢价发展阶段。这种趋势对整个行业来说,是一件好事,不仅要内卷,更要跨界往外卷,才能把路越走越宽。

发表评论

你的邮箱不会公开 必填字段已标记为 *

发表评论